馬厝卡舞曲為波蘭鄉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維克舞 ( Krakoviak ) 的一種,相傳是由此衍生出來的。但是馬厝卡舞曲沒有克拉科維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區的克拉科維克人,在馬厝維亞平原跳著的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維克」。
馬厝卡舞曲有兩種形態,一種為聲樂用,一種維舞蹈伴奏用。聲樂用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大體上前半部為小調,後半部為大調,有浪漫曲 ( Romance )風格的裝飾。這種在波蘭就被稱為「為了歌唱」( do Stuchavia ),原為3/8拍,速度比圓舞曲慢。節奏方面,以附點音符為其特徵,而且是強有力地、溫暖地,多少帶點威嚴。不過,現在的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來寫。蕭邦的馬厝卡舞曲便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寫成。
就如同波蘭舞曲一樣,蕭邦借用了波蘭固有的鄉土舞蹈曲的形式,依他獨特的創意發展成新鮮的形態及內容,使馬厝卡舞曲成為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偉大藝術。從形態上來說,蕭邦賦予它更為精練的旋律,尤其是經常被構築在大調與小調的混合音階上,予人調性明顯的不可思議現象。在和聲上,蕭邦也打出了新機軸,馬厝卡舞曲本來地使用匈牙利風格之增二度及三度之跳躍,蕭邦卻增用了增四度和大七度,使馬厝卡舞曲保持本身原有的珍奇之外,又加入了獨創的內容、異國的情調。在節奏方面,蕭邦打破了從來的常套,使之有無數的變化。蕭邦的馬厝可舞曲是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對於當年不合時宜的保守作曲家們,這些作品被譏為:「生硬、非藝術的轉調,唐突的進行、情緒的突然變化,令人難以忍受」( 莫雪勒斯I.Moscheles ),他那到處都有的彈性速度 ( Tempo Rubato ),也給當時的人有難於容忍的感覺,整個地可以說是充滿了顰蹙感。即連白遼士 (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 這麼有地位的音樂家,也誤會地說:「蕭邦無法照速度來演奏」,這是因為當時的一般音樂家,對蕭邦主張自己的鋼琴曲之演奏應採Tempo Rubato的新觀念,不能理解的緣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