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31

Chopin Mazurka

馬厝卡原文Mazurka又稱為Mazurek,與波蘭舞曲 ( Polonaise ) 同是波蘭最具鄉土色彩的舞曲之一,發源於波蘭風光明媚的馬厝維亞 ( Mazovta ) 地方。馬厝卡舞曲自勃興以來到今天經過多次的變遷,往時的原始樣式與今天的形態、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
馬厝卡舞曲為波蘭鄉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維克舞 ( Krakoviak ) 的一種,相傳是由此衍生出來的。但是馬厝卡舞曲沒有克拉科維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區的克拉科維克人,在馬厝維亞平原跳著的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維克」。
馬厝卡舞曲有兩種形態,一種為聲樂用,一種維舞蹈伴奏用。聲樂用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大體上前半部為小調,後半部為大調,有浪漫曲 ( Romance )風格的裝飾。這種在波蘭就被稱為「為了歌唱」( do Stuchavia ),原為3/8拍,速度比圓舞曲慢。節奏方面,以附點音符為其特徵,而且是強有力地、溫暖地,多少帶點威嚴。不過,現在的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來寫。蕭邦的馬厝卡舞曲便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寫成。
就如同波蘭舞曲一樣,蕭邦借用了波蘭固有的鄉土舞蹈曲的形式,依他獨特的創意發展成新鮮的形態及內容,使馬厝卡舞曲成為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偉大藝術。從形態上來說,蕭邦賦予它更為精練的旋律,尤其是經常被構築在大調與小調的混合音階上,予人調性明顯的不可思議現象。在和聲上,蕭邦也打出了新機軸,馬厝卡舞曲本來地使用匈牙利風格之增二度及三度之跳躍,蕭邦卻增用了增四度和大七度,使馬厝卡舞曲保持本身原有的珍奇之外,又加入了獨創的內容、異國的情調。在節奏方面,蕭邦打破了從來的常套,使之有無數的變化。蕭邦的馬厝可舞曲是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對於當年不合時宜的保守作曲家們,這些作品被譏為:「生硬、非藝術的轉調,唐突的進行、情緒的突然變化,令人難以忍受」( 莫雪勒斯I.Moscheles ),他那到處都有的彈性速度 ( Tempo Rubato ),也給當時的人有難於容忍的感覺,整個地可以說是充滿了顰蹙感。即連白遼士 (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 這麼有地位的音樂家,也誤會地說:「蕭邦無法照速度來演奏」,這是因為當時的一般音樂家,對蕭邦主張自己的鋼琴曲之演奏應採Tempo Rubato的新觀念,不能理解的緣故。

Related Posts:

  • Grieg: Peer Gynt Suite現代戲劇的開山始祖─挪威的文豪易卜生,於1867年發表了一篇諷刺人性的劇本「皮爾金」(Peer Gynt),為了將此劇改寫成音樂劇而能在舞台上演出,拜託了當年獲頒挪威政府終生奉的葛利格為其配樂,葛利格曾因「皮爾金」的劇情過於幻想,與他抒情的曲風不同而萌生拒絕之意,但又顧及此劇是以宣傳民族主義為出發,… Read More
  • 又見天籟:誰在山上唱歌首次看到太平國小布農合唱團是在民視異言堂節目當時就對這個由小朋友組合而成的合唱團印象深刻節目播出他們在義大利表演的片段,就是CD中的第四首「叔叔要去哪裡」旋律實在是太動聽了,深深刻印在腦海中不過當時並不知道合唱團有錄音直到來大陸出差前的幾天才在唱片行試聽機看到這張唱片在台灣沒時間聽,帶來了大陸,昨天… Read More
  • 2006.08.24 陳綺貞【旅行的意義】Sing / Photo:陳綺貞Arranged / Recorded:鍾成虎Art Designed:楊秀敏Released Company:風和日麗Released Date:2004 / 3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看過了許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個短暫的光陰你品嚐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熟記書本… Read More
  • 名琴與名家之戀佳士得拍賣公司22日將在紐約拍賣一把Stradivari小提琴與一把Goffriller大提琴不知道這次拍賣會以多少價格賣出,又是誰來標得名琴呢?相關介紹:http://www.christies.com/promos/apr05/1417/specialist.asp… Read More
  • 好久沒為自已買新唱片了大概有一年沒為自已買新唱片了這兩天,為自已買了大概七八千的唱片當然,我最近只聽LP,所以買的也是LP… Read More

0 意見: